綽約江南——林紹靈江南水彩畫展 地點: 北京炎黃藝術館 主辦: 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•粉畫藝委會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 寧波市文史研究館 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協辦: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 中共寧波市海曙區委宣傳部 寧波市海曙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: 北京炎黃藝術館 展覽開幕茶會: 6月2日15:00 展覽時間: 2021年6月2日—9日 地址: 朝陽區亞運村慧忠路9號 開放時間: 每周二至周日10:00至18:00 情之所至(節選) 文 / 王維新 二十余年來,林紹靈在水彩藝術實踐的征途上始終孜孜不倦地努力著,不懈地探索著水彩藝術的多種表現語言,反復嘗試種種水色效果,在人物畫的表現中更為突出,創作了一系列佳作,如2011年創作的《風雨同舟》、2012年創作的《小憩》、2014年創作的《鋼筋工》。這些作品正如潘耀昌先生所評述的:”紹靈的人物畫,是基于中國式寫生或謂自意象的動態把握”,是“中國的意境氣度與傳統美學的精神”。而這兩點更突出地表現在紹靈近年來創作的風景畫上,可以說是他在水彩藝術探索過程中,又一新的突破,是一種極具人性意味的,向自然的移情。這不是天生具有的或是對景物流俗的描述,而是在彌久的情感積淀下的一種歷史的產物。 雖然紹靈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藝術技巧,但最能表達其情感的還是中國元素,帶著濃濃的中國色彩,他把自己的情感體驗“感”到審美對象中去了。 紹靈深信,藝術作品顯示的是真情實感,反映的是所思所想的自然世界。 2018年7月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、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、著名水彩畫家。 自序(節選) 文 / 林紹靈 江南,這特定的地域景觀,它曾以繁華的市井氣息和濃郁的人文氣度回應了大江的賜予。它是一處歷史的風景,也是一處文化的風景。它的遠去與消逝,演繹著一種文明的走向與興衰。 江南,也是我一直魂牽夢繞渴望表達的景觀。今天,在水色的浸漬中,我情感深處的“心象”突然躍于紙上,有些朦朧,有些曖昧,卻帶著意外與驚喜,畫面中淹沒了的輪廓竟由此顯得綽約多姿而意味深長。 水彩寫出畫家新意象(節選) 文 / 潘耀昌 林紹靈的水彩畫就是在意象論引導下的獨特表現。他所表達的,是對幼時記憶中江南家園的懷念,是詩人眼里的江南之憶。他有一批寫生稿,上面附有記錄當時視覺感受的文字,借此可以了解他獨到的寫生 方法及其所蘊含的詩性之美。 他告訴我們,“當我逐步減少對照片的依賴,用自己的記憶、想象來作畫時,我漸漸感到內心其實很強大,心中的圖景源源而出。”這是他的過人之處,也是他的創作特色。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,美術史論教授,學術、學位委員會委員。 由科學理性寫實向東方詩畫意象的轉型(節選) ──林紹靈水彩藝術中的江南詩畫意象 文 / 林木 紹靈幾乎把他后來作畫的全部心思,放在了讓他夢縈魂牽的江南情景上。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江南之景,承載著紹靈的深沉情感。……江南水鄉在紹靈情感的靈光中幻化成他水彩藝術的情感意象。這里有詩意的理解、場景的選擇、細節的強化、色調的處理、形象的取舍、虛實之安排、情感氛圍的烘托,以及夸張、變形、概括、抽象種種非寫實手法的運用,種種主觀情緒的強化、渲染與籠罩,使客觀對象轉換成了因心造境之心象與情象。 本文作者系上海美術學院教授,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,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,第十一、十二屆全國美展評委。 藝術家自畫像 林紹靈 1957年3月出生,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 浙江省水彩畫家協會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, 寧波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, 寧波文史館員 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客座教授, 寧波市海曙區文聯副主席,海曙區美術家協會主席, 現工作于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林紹靈藝術工作室。 1995年《走進陽光》獲首屆中國青年水彩畫大展新人獎; 1996年《走向光明》獲第三屆全國水彩畫、粉畫展覽金獎; 2010年《風雨兼程》獲第九屆全國水彩畫、粉畫展中國美術獎提名; 中國美術館收藏其作品《沸騰的生活》《海港新韻》; 浙江美術館收藏其作品《四明殘雪》《高原漢子》; 亞洲水彩藝術博物館收藏其作品《走向光明》《行色匆匆》; 寧波美術館收藏其作品《唐書法家虞世南》。 部分展覽作品 綽約(雙聯畫) 67cm×212cm 2018 晨曲 56.5cm×76cm 2018 金秋(東亞文化周奈良展) 24cm×54.5cm 2016 夢魂斷煙波 153x70cm 2021 能不憶江南 140x44.5cm 2020 山接空青外 153x70cm 2021 水隨天去 152cmx70cm 2020 水天有無間 57cm×76cm 2009 四明殘雪 66cm×101cm 2016 走向光明(亞洲水彩藝術館收藏)109x79cm 獲第三屆全國水彩畫·粉畫展金獎 1995 |
注:© 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,請勿用于商業!
聲明:轉載或其他業務合作請聯系站長